从发展心理学-依恋理论视角解读:童年如何影响王菲的人生?
【孤独童年】
王菲的爸爸在她的生命中只是一个过客,因为政治运动和移民,很少见到,更多的是和工作狂妈妈一起生活,童年时王菲家里经常的状况就是一个人在家。她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就在生她的那天晚上,妈妈还在登台演出。幼年的时候,妈妈更是经常留她一个人在家,即使在家也在为演出练习,不太同她讲话。为什么王菲总会有一种冰冷的气质?因为对她来说最重要的爱的来源是一个不太会照顾自己,也必然无法照顾好孩子的妈妈。孤独对王菲来说是注定的必修课。她必须学会的一点就是不再需要别人,学会放弃依恋。因为得不到,让自己失望,不如不要,把自己麻痹、封闭、隔离、否认、拒绝等,于是防御机制就在成长中形成了。
在当年杨澜对王菲夫妻的采访中可以发现,他们两个人很少有一些交心的探讨。当怀孕的时候发现孩子会有缺陷时,李亚鹏小心翼翼地问是否要生出来,王菲眼睛一瞪:你什么意思?这还用说?李亚鹏也就什么也不说了。其实也不能说王菲是不愿意沟通,更多的是她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无论是唱歌还是接受采访,她都会不知所措。
我们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求一种拥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依恋理论创始人JohnBowlby最初着眼于婴儿及幼儿的行为,他逐渐认识到这种生理驱动的、对依恋的需求在人的一生中都有显著表现。?在这个问题上,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断寻求别人的拥抱,一种是不断拥抱自己。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绝对的一种,而我们都在两者之间徘徊。
【纠结:无法放弃的战斗】
王菲的处世哲学一言以蔽之:爱谁谁。在采访中,她提到,自己很纠结,她从小到大的一个主题就是:我是对还是错。她的家教严格到放学晚一分钟回家都不可以,严格到小升初只是因为多了几个监考老师让王菲居然发挥失常,没有考上本来十拿九稳就可以考上的好学校。JohnBowlby于1990年去世前一年提出:我们被最重要的人如何对待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在决定发展方向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所以唱歌是一个唯一让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时空。其他时间,她必须生活在妈妈对她的强迫性的要求之下。与此同时,有意思的是,尽管妈妈对她如此控制,可是在反对她唱歌方面,却又总是镇压不力,她可以在高中时代就去云南录制唱片,可以顺利地到香港让爸爸帮助自己发展音乐事业。矛盾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的反应性不稳定,并且他们在情感上的可得性也十分难以预测。这种不可预期性似乎是母亲自身的心理状态影响了母亲与孩子同调能力的结果。婴儿只有持续给母亲施加压力才能够保证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和照料。
可以认为,王菲是一个半驯熟的孩子,一方面她备受妈妈的压抑,另一方面她也有力量反抗妈妈,换句话说,她一直生活在和妈妈的战斗中。所以在日后她养孩子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困惑,一方面她会觉得自己母爱不够,需要参加上百次的课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她又厌倦对自己的“严苛”的要求。婴儿时期内化的依恋类型决定后面的行为取向及内心的感受,不做心理干预,难以靠自身理性取代。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还是紊乱型,都各自对应母亲-婴儿在家里互动时的分化模式。孩子的依恋类型取决于父母的依恋类型,除非父母改变。
事实上,无论在音乐还是在感情方面,她都生活在一种难以调和的自我矛盾之中,一方面她非常认同这个世界的种种规则,另一方面她又非常厌倦乃至厌恶这些规则。她试图从妈妈的控制中挣脱出来,并时刻都保持着自己的个性,绝对不屈从于任何人的控制,所以你能看到她对这个世界的否定性与攻击性。
在她的最初的两段著名的爱情中,你可以看到她所爱的男人都是她的影子:不爱说话,对这个世界保持一种敌意和愤怒。这些男人比她更能表达愤怒,窦唯可以烧汽车,谢霆锋可以玩极限,砸吉他,这些都曾是吸引她的部分,因为她过去对妈妈什么都说不出来,什么都做不出来的。但这种极致也会让她饱受伤害,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一种解构的态度——除了愤怒和表达以外,他们不知道如何拥有。每个人面临的困难会不同,只能在心理成长活动、或一对一的咨询中去与专业人员探索、由专业人员帮助修复。
于是李亚鹏就应运而生了。他是一个很“建构”的男人,他可以传统到让妈妈和侄女和他生活在一起,可以成立嫣然基金会,可以弃演从商。他可以包容甚至忍耐别人对他的称谓的改变:有请王菲的丈夫出场……甚至在吵架的时候,他也会听着王菲的歌对自己说,她的歌这么美,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事实上,他是王菲对面世界的那种人。在采访中,他一直在努力抹各种稀泥,维持各种形象,照顾到各方的利益,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很有烟火气的男人。
王菲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个“俗”男人呢?因为这样的男人会有生活的家常的温暖。这也许是冰清玉洁的王菲小时候最缺少的。一个可以因为吃剩菜剩饭而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的男人,一个可以让自己有冲动买各种锅碗瓢盆想要做家庭主妇的家,一种充满了喧闹和小摩擦的市井的生活。这些都是冰美人所隔绝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妈妈的温暖和抱持,比如嘘寒问暖、有了牢骚和心事可以倾吐,和妈妈一起谈论女人的事情……一种是爸爸的趣味和指导,比如和爸爸一起玩耍的快乐,在遇到麻烦时候爸爸的开导和支持乃至保护。这些李亚鹏都在给予王菲,比如带大女儿去上四中,他可以像寻常家长那样在校门口等四个小时,求见校长。在王菲的世界里,他就像一个普通家庭的爸爸和妈妈一样。所以在他的视野里,王菲是家里的“三姐”——比他的女儿还小。即使在杨澜的采访中,王菲更多的是看李亚鹏,就像一个女儿看着爸爸一样。
只是,李亚鹏的妻子去哪里了?如果她只是李亚鹏的女儿的话?我是说,这个男人不得不隐忍、牺牲之后,他的需要王菲有满足吗?恐怕很难。王菲依然像一个蝙蝠,她不完全属于李亚鹏的世界,也不完全属于谢霆锋的世界,她属于纠结。
【天平再次向自我倾斜】
她是这样一个儿童,虽然冰冷,但却很可爱;虽然很骄傲,但却很惹人怜惜。于是她总是能够得到周围人的垂怜和帮助,她歌路坦荡,情路上也不缺人爱,只是现在她的痛苦在于,她还需要继续做一个儿童下去吗?她允许她的那个受伤的、孤独的、纠结的内在孩童长大吗?某种程度上,她一生都在寻找着父母。她的爸爸当年也是大家族出身,在内战时,和原来的家族决裂,留在大陆,后来又在文革后匆匆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她的妈妈也是一个生活在舞台之上的人,也许让王菲一直像无脚鸟一样飞的是这样的充满了丧失世界,她一直努力挣脱的,也是她努力寻找的,那份可以栖息的归属的根。
【相关知识】发展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有关依恋的标志性的研究之后,大量的后续研究倾向于现实婴儿依恋风格具有长期效应。研究发现,各型依恋的历史,或好或坏地与其后的儿童期、青春期及成人期的发展结构相关。
??有着安全型依恋历史的儿童与非安全型的同龄人相比,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情感健康程度、自我韧性、正性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及注意集中能力。在学校通常受到老师更温暖、更符合年龄的对待;回避型通常被看作是消沉、自大、敌对的,更容易引发愤怒;而焦虑型通常粘人、被过度宠爱,受到幼儿式对待。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焦虑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对后来的发展而言,那些早年建立安全型依恋的人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与之相对的是,在心理病理学上,紊乱型依恋被证明是从婴儿期开始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既受到惊吓、又吓人。人类交往被体验为是无规律的,因而儿童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如果儿童借助照看者来反映、理解自己,紊乱型儿童就是在观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这比后天无助更严重,因为它是自我而非情境的模板。
??早期依恋经验在心理中编码且存留下来,并对成长起来的儿童或者是成年人未来的——与自己、或者他人的——关系产生影响,依恋行为持续一生。
(资料部分来源并鸣谢:CPPA幸福中国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