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心理问题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心理成长问题,是指尽管人格系统正常良好,但心理年龄因生活事件的影响,停留在过去的某一更幼稚的年龄阶段,不能够顺利地成长和变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譬如一个30岁的适婚女性,尽管自己希望尽快走进婚姻,但却不适应成人的婚恋生活,自己仍像小孩子那样被人照顾,这就是成长问题。
二是社会交往问题,是指个人在情绪反应和人格方面存在某些缺陷,从而导致在与外界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出现障碍,不能有效地适应人际关系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其认识能力还是正常的,意识清晰,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人是生活在关系中的,离开关系的解决方案,不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
三是心理变态问题,心理医生所说的“变态”不是贬义词,就是“不符合常态”的意思,指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存在某种扭曲的心理机制,以至于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异常。譬如: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接触和交流;言语和行为怪异。这些问题严重时,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度痛苦的感觉。举个例子,一些人可能有反复关门、反复洗手,或者过分讲究卫生的习惯,旁人难以理解;另一些人可能是习惯于像“祥林嫂”那样,遇到熟人就没完没了地倾诉自己的不幸与痛苦,抱怨命运的不公,以至于亲人、朋友躲避疏远。凡此种种,都属于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长期的异常会严重破坏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使当事人陷入苦闷、孤独而不能自拔。
有了心理问题就该去看心理医生,这是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但是,一些人对“心理医生”这个词十分敏感,一听说自己需要看心理医生,马上跳将起来说:“我又不是疯子,你才该看心理医生呢!”似乎心理医生就只有疯子才会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疯子恰恰不会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学有一句名言:“承认自己有问题并真诚地接受心理帮助,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只有那些精神疾病患者,才拒绝承认自己有问题,并且拒绝就医。
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心理医生只是帮助你处理你的心理问题,而不会接待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因为精神疾病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不是心理治疗的范畴,给你开药的医生也大都不是心理医生。要知道,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与精神障碍(精神病)是两码事情。
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转化为心理疾病了。与心理问题相比,心理疾病表现为某种心理问题的“周期性”或“长期性”发作,并严重影响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所以,两者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可以说,心理疾病往往是指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譬如心理疾病中的“抑郁性神经症”,“抑郁”就是我们许多人都曾有过的情绪。抑郁情绪的人,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心境低落,感到人生无意义,悲观厌世,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如果一个人只是偶尔体验到抑郁情绪,就不能叫做“抑郁症”,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这种情绪当中,就可以叫做“神经性抑郁症”了。所以,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但不是人人都是心理疾病患者。
心理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宽,包括一切影响我们情绪、行为和现实生活的所有非生理性、非器质性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如婚恋、情感、家庭、子女、工作、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应激事件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及时通过心理咨询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心理健康意识强的表现。
心理疾病一般是指缺乏“生理基础”和“遗传基础”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异常,包括神经症、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3个方面。但是不包括精神疾病。
与心理疾病不同,精神疾病(精神障碍)大都是有器质性生理基础的,同时有可能存在遗传性的基因变异。而心理疾病没有这样的生理基础。所以,尽管因心理疾病,一个人可能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异常,但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说,心理疾病患者都是正常人。
如果你有各种躯体上的不适、情绪上的问题、行为上的异常,到医院又查不出相应的病因,那就可以怀疑自己有心理疾病了。你完全可以理所当然地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接受心理咨询专业帮助。
如果感到有一些心理困惑和痛苦不能排解,自己又不能判断是一般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先到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诊断,咨询师自然会对你的问题做出一个判断。因为心理咨询师在第一次面询时,就会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对你的问题进行评估,如果评估结果认为属于一般的心理问题,他会运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帮助你进行调整;如果判断你的问题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就会建议你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或者辅之以药物治疗。如果你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他会直接建议你去权威的医疗机构看精神科(或医院的心理卫生中心),也许还能根据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议你去找哪一位精神科医生呢!
有了心理困惑,先找心理专家而不是找精神科大夫,不失为一种比较安全、便宜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