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 | 成都心理咨询专家 | 联系我们
 

心理学知识

父母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给予和接纳,而不是让孩子迎合讨好。

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5-09 浏览数:480 【收藏本页】

 父母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给予和接纳,而不是让孩子迎合讨好。 真正的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在周迅新剧《不完美的她》里,那个七岁的小女孩穆莲生。 她尚未出生,爸爸就患病离世,妈妈一个人打几份工把她养大,日子虽然清苦,却有着相依为命的幸福。
然而,妈妈新男友的出现,把这一切变成了噩梦。 他把莲生当枪靶子取乐,用塑料袋罩着她的头打,把她关在纸箱里玩“捉迷藏”,把她的一只眼睛打伤,还强迫她画上浓浓的妆容被妈妈骂“恶心、脏”......
可是,她仍然在笑。
被当成靶子击打、无数次摔倒在地上的时候,她在笑;
被妈妈从箱子里找出来,满头大汗嘴唇发颤的时候,她在笑;
就连察觉到妈妈想要抛弃她的时候,她也在笑......
她知道妈妈很苦,需要一根救命的稻草。 她假装不怕、不疼; 她拼尽全力去坚强、去讨好。 因为她明白,只有讨好,才能不被抛弃; 只有讨好,才会持续被爱。 她说: 妈妈开心我就开心。 
却在妈妈转身离去的一瞬间,无声痛哭......
直到那天夜里,妈妈不在,她被“叔叔”封住嘴巴锁进橱柜里,燃气一直开着,微波炉里的东西不停地加热着......
一场大火,烧光了她对这个家所有的念想。
心理学家Harriet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中提到:
“很多人觉得,‘讨好’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被当作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下意识去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马东说: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缺爱的人,总在讨好,不过是为了填补内心的一个空洞。
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在《这不是你的错》中说: 讨好行为模式的出现,来自于童年创伤。
而这几种父母,最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1. 控制欲强的父母
武志红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讲过一个女孩的故事。
她有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爸爸,小时候吃饭,爸爸规定她必须吃够两碗饭,而且一粒也不许剩。她曾试图反抗,可是换来的不是敷衍的哄骗,就是一顿暴打: “我一心一意为你好,你居然敢不吃? 还有没有良心! 
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她屈服了,每天“高高兴兴”地吃,结果一度胖到150多斤。 而另一边,因为被压抑过度,她从小缺乏自我价值感,这种“讨好”模式也被她代入到所有人际交往中,成了她唯一掌握和获取自我价值的渠道。
2. 不认可孩子的父母
一位知乎网友说: “从小我就是被妈妈否定的那一个,为了得到她的认可,我凡事都和别人比,什么都做到完美,但其实我一直很压抑,因为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讨好她;
工作以后,我把这种心态也带到了职场中,却屡屡受挫,我越讨好,越是得不到别人欣赏。”
3. 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父母
“别总给人添麻烦”“凡事要忍一忍”......如果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他们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孩子形成“不配被爱”的低自尊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想让孩子远离“讨好型人格”,父母就要自省其身,摆脱对外界评价的依赖,确认自己的价值。
心理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期,都需要从父母身上确认一件事,那就是: 无论怎样,你都会爱我。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对了什么,更不是因为你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是你,无论哪一面,都是最真实的你。
这份爱就像阳光,永远种在孩子的心中,让他无惧黑暗,大胆向前。
好好拥抱你的孩子吧,接纳他、看见他、深爱他,还要告诉他:如果这世间,有一个人值得你去用力讨好,那就是你自己。
 

版权所有 (C) 2021 成都市心灵空间文化传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专家团队 | 联系我们
乘车路线:地铁一号线金融城站A出口前行300米左侧

蜀ICP备13020453号-1  网站建设:成都元鼎信息